一直以来,总觉得习主席并没有高高在上,每次看到他时在田间地头,抑或是在车间工厂,他的出现,总能让人获得满足感,幸福的微笑溢满脸庞。
偶有一日,借阅到《习近平讲故事》一书,通读下来,倒觉得他更像一位自家长辈,用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当代青年走正确的路,做正确的事儿。精读细想,这本书更像一杯刚刚沏好的茗茶,在最疲倦懈怠的时候润涤心灵,给予精神上的鼓舞。
短短109则故事,我却花了三十天去读完,不,更确切的来说是读懂它。这些故事时而高大上,时而又非常接地气,引用的例子古今中外,层出不穷,既展现文化软实力,又具有实践指导性,具有极强的感染力、吸引力和穿透力。个中故事寓意不同,但组装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生。
其中,我最喜欢的便是子产治郑、子贱治单父、西门豹治邺这“三不欺”的故事。
习近平引用的故事出自《史记•滑稽列传》,载:“传曰:‘子产治郑,民不能欺;子贱治单父,民不忍欺;西门豹治邺,民不敢欺。’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?辨治者当能别之。”唐代司马贞在《史记索隐》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:“循吏传记子产相郑,仁而且明,故人不能欺之也。子贱为政清净,唯弹琴,三年不下堂而化,是人见思,故不忍欺之。豹以威化御俗,故人不敢欺。”
子产、子贱、西门豹治理不同的地方采取的方法也不同。子产明察秋毫,百姓不能欺骗他;子贱清静无为,百姓不忍欺骗他;西门豹严刑酷法,百姓不敢欺骗他。习近平讲述这个“三不欺”的故事,意在说明治国理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,“工作方法要不断总结、不断创新,与时俱进”。
联想到我自身,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法院新人,一切都刚刚开始却也一切都困难重重,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——踩稳一步,再迈一步。但我们新时代下的青年不惧怕困难,反而喜欢战胜困难,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在面对困难时不断创新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,在未知领域的探索中蜕变自己,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磨练自己,在宽严相济、求真务实的安阳中院中成长自己。
习近平总书记说“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”,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旗帜下的青年,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,严于律己,无私奉献,把人民满意不满意、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,踏实做好每一件事,把人民放在心上,把责任扛在肩头,把工作落到实处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和安全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