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认真品读了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一书,读后深受感触。学会吃苦是人生必修课,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饿其体肤,劳其筋骨。”习近平同志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。如何走好人生第一步,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,这本书都为广大青年找到了答案,指明了方向。
到贫困农村地区工作,看似艰苦但习近平同志并不认为是受苦,而是一种历练,更是一种收获。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增长人生阅历,了解百姓生活,这为日后习近平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出台一系列惠民、利民政策奠定了基础,积累了经验。
青年当立志。当习近平同志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贫穷落后的黄土高原,看到新中国成立多年,中国的农村竟还这么穷,农民竟还这么苦,心中不免涌起忧国忧民的伤怀,也激励他立下了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事的最初志向。青年必须有坚定的信仰。青年习近平带着“黑帮子女”的身份来到梁家河,面对冷遇,他没有哀怨,没有气馁,没有放弃,反反复复写入团申请书、写入党申请书,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、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。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,围绕《资本论》,就写了18本笔记。这种锲而不舍、坚定不移、深钻细研的态度,传递着他对党的无限热爱,塑造着他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;爱民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——七年知青生活,是青年习近平真正深入实际、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与老百姓同甘共苦、水乳交融的七年。贯穿全书的主线就是青年习近平爱民亲民为民的故事。村民们评价习近平:“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。”他自己也说:“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!”正是因为心中有国、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,青年习近平才能积极面对人生际遇和机缘,在苦难历程中完成人生嬗变。也正是这种凝结了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寄托和价值追求,彰显了信仰之美、崇高之美的伟大情怀,丰富滋养了青年习近平的精神世界,成为融入血液,渗透进骨子里的精神基因。
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。一个伟大人物、一段燃情岁月、一部成长故事,在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中走进了我们心里,激励着我们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,指引着我们追寻大道、砥砺奋进。作为当代青年,立志、立信乃成长之必要;作为法院工作人员,甘于平凡,吃苦耐劳,敢于担当是从事司法工作的必然要求。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一书给了青年同志巨大的鼓舞和激励,在今后的工作中,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,面对困难不退缩不害怕,积累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,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