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院文化 -> 文体生活

善待自己好心态 不做怨天尤人人

——读《论语》点滴体会

  发布时间:2018-09-30 16:12:27


小时候,刚刚记事时,读过私塾的爷爷就开始让自己读《三字经》和《千字文》,并且要求学会背诵。时不时地还给自己讲什么“学而优则仕”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之类,只听说这些都出自《论语》,究竟是什么意思?听不懂,更不知道。到了后来上学,又赶上了“文革”和“批林批孔”,想读《论语》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。自1979年调入法院工作以来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春夏秋冬,一年四季整日里从早到晚,忙忙碌碌。并感到岁月的流逝,总感觉自己才三、四十岁。岂不知,这一晃四十年快过去了。看看自己身边的同事,尤其是与自己一起调入法院工作的,不是处长就是庭长,有的还当上了院领导。而自己却忙忙碌碌,一事无成。心里未免有些失落感,感到自己的人生总有些缺憾。“书香致远.品书修德”活动中,自己忙里偷闲,翻看了一下《论语》,略有感悟,也为自己找到了下台的“台阶”。

  《论语》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,简称为论、语、传、记,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行事,是儒家学派的经典,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。由于自己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,所以便关注《论语》中相关的论述,尤其是对“知天命”有了进一步了解,使自己受益匪浅。孔子曾经说过,人,三十而立,五十知天命。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并不是是人们常说命运、命运,命中有时终需有,命中无时莫强求。其实他是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,走到你自己求学呀、学习呀,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,人是应该要“下学而上达”,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。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,一向是不主张谈“怪力乱神”的,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天命的呢?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。”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也不尤人,即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,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,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的,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,达到通天的道理,这里“知我者其天乎”是指一种天地大道的规则,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。其实“不怨天、不尤人”。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的话,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,那么孔子说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?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内心的完善,自我的解读,合乎大道的追求,比你在这个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、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。孔子说:“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”,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,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,而君子宁可能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,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“天命”。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,这就是孔子所说的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;不知礼,无以立也;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在这里说了“知命、知礼、知言”三个境界,其实人生的成长是倒着的,我们都是最先“知言”在与人言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,这能够做到知人,知道他人怎么样。但是知人之后不能够担保你不尤人,你也会抱怨别人,因为每个人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,长短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。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,所谓知天命其实就是把人间百态,人间学习的道理,最后达到了一个熔铸的提升。

  《论语》是一部大书,自己不可能一时半会就把它融会贯通,所以只能汲取书中点滴来“营养”自己。最后,自己想以董必武那句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与朋友们共勉之。

责任编辑:郭向兵    

文章出处:中院机关党委    



关闭窗口

地址:安阳市文峰大道东段中级人民法院   邮编:455000   咨询电话:0372-3163078  
您是第 48035317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