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买过一本《元曲三百首》,一直放在书架上,一年也翻不了三回。上面薄薄地生了一层灰,颇有些年代感。这大概是唯一的趣处了。今年,趁单位组织发起读书活动,拂去薄灰,重新翻开,细细品读几首熟悉的曲子,重新感受其中之美。
元曲的源头是蒙古游牧民族的民间小曲,牧民们辛苦劳作之余,会组织各种活动自娱,多是唱小曲、小调、戏剧。内容通俗,多使用民间俚语,很容易被接受。表演形式以唱为主,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。后来,忽必烈入主中原,定都大都(元大都即今之北京),使得元曲得以广泛传播。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另一座高峰。唐诗端庄,宋词清新,而元曲语言通俗,大胆泼辣,描写生动,形式更加不拘一格,灵活变化。
元曲写景堪称一绝。元曲的中的景,色彩绚丽,鲜明生动。春天写的是生机盎然,冬天写的是孤冷寂静,曲即是画,画即是曲,作者眼中的景色即绘于纸上。
白朴的《天净沙•秋》这样写到:孤村落日残霞,轻烟老树寒鸦,一点飞鸿影下。青山绿水,白草红叶黄花。该作品写秋天没有落俗,前两句写的秋天有点“孤寂冷”,稍逊新意,但第三句笔锋一转,一只大雁从天空滑过,瞬时由静转动,有了生机。后两句更是精彩,连续写了五种颜色,秋天顿时绚丽多彩起来,给人一种欣喜爽朗的感觉。我们想想,秋天是什么颜色呢?不就这五种颜色代表了吗?相比于灰冷干涩的秋天,这种色彩明快的秋天更加让人心喜。
元好问《小圣乐》描写的夏天:老燕携雏弄语,有高柳鸣蝉相和。骤雨过,琼珠乱撒,打遍新荷。几句话就把夏天描写的生动有趣。屋檐下的燕子在喂食,雏燕唧唧鸣叫,对面的柳树上知了扯着沙哑的嗓音附和。一片云来,一阵雨下,雨点像乱撒的珠子,落在荷叶上弹跳滚动,好一个妙趣横生的夏天。
元曲还常用来咏志抒情,表明自我的人生态度。如元好问笔下:“十年种木,一年种谷,都付儿童。老夫唯有、醒来明月,醉后长风。”其年少生活富足,中年仕途成就,但遭遇乱世,曾被蒙古羁押多年,晚年回到熟悉的家乡,看到美景之后写下如此的感悟。关汉卿写到“渴时饮饥是餐醉时歌,困来时就向莎茵卧”,“贤的是他,愚的是我,争甚么!”表达了作者向往无拘无束的适宜生活,与世无争的态度。元曲中虽然也有争夺权利,积极入世、志得意满的作品,但居多是表达回归田园生活、远离世俗风波的情感,这一点稍显消极。
元曲的很多作品的目的是表达情思,包括男女之情、朋友友情。如关汉卿的《一半儿•题情》中所写:乍孤眠好叫人情兴懒,薄设设被儿单,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。男女分别后,女主人公独自入眠,那种孤单寂寥的心情被描画的淋漓尽致。薄设设三个字用在这里传神无比,叠字的运用把氛围渲染的更加浓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