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法院文化 -> 文体生活

把来访群众当家人,把信访工作当家业

  发布时间:2018-10-31 17:22:59


    我院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干警的工作热情,提升司法服务水平,充分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,全院开展了“爱院如家 从我做起”的主题教育活动。活动开展以来我有了一些体会:

    一、树立“爱院如家、从我做起”的理念。记得有人说过:如果你非常热爱工作,你的生活就是天堂;如果你非常讨厌工作,你的生活就是地狱。因为在你的生活当中,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,不是工作需要你,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。爱岗敬业四个字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岗,即工作岗位,我相信岗位的设置不是随意根据人的喜好来定的。人更多的是一种偶然的机会来从事某项工作。人的情感,多半属于日久生情,只有极少数的是一见钟情。所以对于这偶然而来的工作岗位,一见钟情的极少,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爱岗呢?我工作几十年的体会是:"日久生情",首先是适应,有句名言“人如果不能改变环境,那么就请改变自己”。只有首先适应了工作,才有了和平共处的基础。有了基础,接下来就是尽心投入工作中,从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捕捉那一瞬令人喜悦,鼓舞人心的气息。这种气息反过来又使你能坚持下去,再到得心应手,最后到满足自己的工作。这样就有了一种良好的心态。好的心态会促使自己对工作求善求美。这样,也就有了创新的源动力。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同样的事情?如何才能做更多的事情?如何才能将自己从日常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使自身的各方面素养迈向一个全心的高度?不断地挑战自我,不断实现自我?我想,这才是爱岗的宗旨所在。也只有这样,平凡的岗位才会变得不平凡起来。只有这样,才称得上爱岗,不然就只是停留在适应阶段。爱岗敬业更多展现的是一种精神理念、心态境界。

    二、做好本职工作,转变工作作风,不断加强服务意识的理念。"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?如果你是一线阳光,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?如果你是一粒粮食,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?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,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?"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的一段话,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,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,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,做出最大的贡献。服务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!要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。涉诉信访工作虽然是许多人不愿意做的一项工作,但也是许多人做不了、做不好的工作,信访工作难度大、压力大、责任大、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。但是,信访工作又是道义和快乐并存,温度和感情并重的。道义上说,信访工作是连心桥,一头牵着党和政府的重托,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期盼,信访工作者要用自己的两个肩膀担起道德和正义,既是上为党分忧,下为民解难。快乐是说,信访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善政,我们有幸做这项工作,能经常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,就要身在其中,乐在其中,营造快乐的氛围,把群众的笑脸看成是对自己丰厚的奖赏,把为群众解决问题当成积德行善的实际行动,从而收获喜悦,快乐,放松心情。有温度是说,来上访的大多数都是困难群众,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要积极协调,急事急办,特事特办,解疑释惑,宣传政策,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,给这些弱势群体送去春风和阳光。有感情是说,对待来访群众,我们要真正把来访群众当家人,把群众来信当家书,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,把群众信访工作当家业,时刻换位思考,时刻感受群众的苦与乐、忧和愁,想群众之难、生活之窘,处境之艰,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,把群众的冷暖作为第一责任,以情待人,以情感人,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。

   三、创新思维,主动作为,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。我曾浅薄地认为,爱岗敬业就是为了工作要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,为了工作忘却或者忽视亲情和友情,为了工作置带病的身体于不顾而忘我投入的表现。可在经历了工作的点点滴滴后,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。爱岗敬业不只是加班加点,爱岗敬业不仅仅是任劳任怨。爱岗敬业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。它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,就是坚守和睿智,就是自信和创新。加班再多而没有效率那不叫爱岗敬业,不顾健康而忘命的工作那不叫爱岗敬业,只是机械式的劳动而不用脑子,没有创新那也不叫爱岗敬业。只有把工作当成人生的追求,把工作当成人生享受的那种人,才是爱岗敬业的人。六年多的涉诉信访工作经历,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,使我的人生得到了升华。同时我深深体会到,只要我们守得住清贫,耐得住寂寞,以“感恩心、平常心、宁静心、自由心、自然心”对待来访群众,就一定能战胜人生旅途中的迷茫和虚妄,自由的、舒心的、快乐的工作、生活。

责任编辑:郭向兵    

文章出处:中院立案二庭    



关闭窗口

地址:安阳市文峰大道东段中级人民法院   邮编:455000   咨询电话:0372-3163078  
您是第 48054867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