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打开信访接待室的门,当事人就一拨接一拨不断,接待、引导,就像陀螺一样开始转动。而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当事人的质问“你们法院是怎么搞的,钱还没给我执行回来”、 “你们到底给我去找人没有”、“打官司没用”等等,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,我们自己只能满脸笑容的解释,化解当事人的怨气和不解,把当事人从怒气冲冲说到其心情舒畅的离开,这其中谁又了解信访干警的辛酸。
如何接待当事人对于信访干警来说是一个基本的技能,因为他决定了当事人对你的第一印象,从而影响了当事人对信访干警的信赖程度。所以,很多信访老干警在接待当事人的时候,都非常强调接待当事人的技巧。刚开始,都没有经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接待当事人多了,慢慢就会总结出一些心得和体会,其中有很多都是失败的经验,正是这些失败的经验.慢慢地体会出来赢得当事人信任的技巧。
上访之所以成为群众寻求公正的途径,是因为有些当事人法律知识贫乏,还有一小部分是缠访、闹访,给法院、法官施加压力。另一自身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工作人员中间有些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话难听”,缺乏司法为民之心,使得当事人缺乏对法院、法官的信任和尊重,继而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,上访现象也就产生了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通过换位思考,设想假如我们就是当事人时在法院的所遇、所想、所盼,体味一下当事人心中的酸甜苦辣,从而转变自身思想,改进自身工作,用实际行动真正的为群众服务、为人民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那么,如果我是当事人,我希望在信访窗口前遇到什么呢?假如我是初次到法院打官司的当事人,当我走进法院时,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接待人员冷漠的面孔,而是亲切的笑脸;听到的不是生冷而简短的问话,而是耐心而专注的话语;更希望法官们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倾听我的心声、体谅我的遭遇,给我信心、给我希望,教给我必要的诉讼常识。假如我是身体有残疾或者是为了追索赡养费、抚养费、赔偿款、农民工工资的当事人,我希望法院能够开通属于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专用绿色通道,让我们尽可能地少上一个台阶,少走一段路面,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容易,而我们却要耗费很多精力和体力才能通过的障碍。当我鼓起很大的勇气走进法院的大门,我多么希望得到法官的关怀和帮助,哪怕只是一句轻声的问候、一张善意的笑脸或者是一个热心的提示。
假如我是当事人,此刻,从事信访接待工作的我应该怎样改进工作,才能实现自己刚才在换位思考时的希望呢?我想,应当在平时的信访工作中具体做到三声、五心、三办、三个优先、七个平等。三声:1.当事人来有迎声;2.当事人问有答声;3.当事人走有送声。五心:对待来访人1.热心,主动帮他们联系法官办案人员;2.细心,从细小处入手感动信访人;3.耐心,多倾听当事人的诉求,让他们把心中苦诉完;4.诚心,说到的一定做到,以诚感人,以诚引导人;5.爱心,一句问候,一杯热水,体现出法院的大爱。三办:1.信访人的大事小事认真办;2.信访人的事情一切依法办;3.信访人的事能当天办的不推,不拖,不等,不靠,及时办理。三优先:1.边远群众优先;2.老人优先;3.残疾人优先。七个平等:1.申诉人与被申诉人平等对待;2.生人与熟人平等对待;3.本地人与外地人平等对待; 4.有人引见与无人引见平等对待;5.有领导指示与无领导指示平等对待;6.“穿皮鞋”与“穿草鞋”平等对待;7.不吵不闹与吵吵闹闹平等对待。
要逐步提升自我修养,培养职业素养,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,尊重当事人,理解当事人,关心当事人。要尊重来法院的每一位群众,不管是诉讼的,咨询的,或是信访的,对所有群众一视同仁。在工作中要坚决摈弃偏见与歧视,杜绝居高临下,盛气凌人,傲慢无理。多一份热情少一点冷漠。有句谚语叫做“良言一句三冬暖”。作为法院的工作人员,对当事人应该倾注自己的热情,多几句主动热情问候,多几份关切帮助,多一些耐心答疑解惑,多一分真心排忧解难。让群众走进法院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法院庄严中不乏温暖,肃穆中透着温情,严谨中体现着人文关怀。
总之,对待来访人我们要多一份疏导,少一点训斥。信访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对抗,很多当事人信访时都带着纠结、愤懑、怨悔等复杂的思想情绪。我们应当能了解其心理状态,体察其酸甜苦辣,体恤其意愿诉求,体谅其所思所述。在工作中要注意用心倾听,积极疏导。在诠释法律时要通俗易懂,帮助引导群众消除隔阂,减少误解。坚决杜绝横眉冷对,动辄训斥,指责批评,粗暴蛮横。权不在大小,位不在高低,胸中有黎民,百姓能感知。人民法院接触最多的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,解决最多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间纠纷,我们虽无能耐让人民群众“有栋宇之安,无饥寒之患’’,但可以换位思考体谅感受普通当事人所遭遇的人间冷暖和酸甜苦辣,通过自己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,让公正司法的阳光照耀和温暖每一个当事人的心田。